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软化气候变化立场,称其“不会导致人类灭亡”

图0: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软化气候变化立场,称其“不会导致人类灭亡”

比尔·盖茨对气候变化态度软化,称其”不会导致人类灭亡”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正对气候变化立场有所缓和,他断言人为排放造成的全球性威胁不会预示人类的终结。

这位亿万富翁慈善家在周一晚间发布的一份备忘录中表示:“尽管气候变化将带来严重后果——特别是对最贫困国家的人民——但不会导致人类灭亡。”

“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仍能在大多数地区生存并繁荣发展,”他写道,“排放预测值已呈下降趋势,通过正确的政策和投资,创新将使我们大幅降低排放量。”

元素周期表

盖茨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投入数十亿美元,其基金会为《独立报》*非洲版提供资金支持。他同时批评以温度作为气候进展衡量标准的做法,并警示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对地球未来的“末日论调”正导致人们过度关注短期问题。《独立报》在非洲的报道,同时批评以温度作为气候进展的衡量标准。他警示当前气候变化下地球未来的“末日论调”正导致人们过度聚焦短期减排目标,这将“使资源从改善变暖世界生活的最有效途径中转移”——例如提升农业生产力和医疗水平。

这位软件巨头的主张似乎与其先前观点有所转变,且未提及科学家们持续严峻的气候预测。但据《纽约时报》报道,盖茨随后强调其立场并非彻底转变*

“若你认为气候问题无关紧要,便不会认同这份备忘录;若你认为气候是唯一根源且灾难性,同样不会认同这份备忘录,”突破能源公司创始人向记者如是说。

在备忘录中,盖茨声明他将”允许气温上升0.1度来根除疟疾”——尽管气候变化正是导致疟疾及其他疾病携带蚊虫扩散的主要推手。

他还鼓吹运用人工智能解决“在不增加碳排放的前提下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却未提及该技术对气候危机的助推作用。人工智能运行需消耗巨量电力和水资源,二者均会加剧温室气体排放。

过去几年间,微软与众多主要竞争对手一样投身人工智能领域,在该技术上投入数十亿美元。尽管这家科技巨头仍致力于在2030年前实现碳移除量超过排放量的目标,但其排放量已增长逾23% 增长了23%以上,部分原因在于人工智能技术。

该备忘录发布后,盖茨的言论遭到专家猛烈抨击,却在埃隆·马斯克的社交平台X上获得气候否认者的赞扬

“比尔·盖茨在气候问题上严重误判,”气候学家迈克尔·曼博士在社交媒体发文中指出。

《慈善内幕》主编大卫·卡拉汉向《纽约时报》暗示,盖茨的备忘录可能旨在重塑气候变化辩论格局,或是“延续其向中间路线靠拢的策略,避免成为特朗普政府的攻击目标”。

特朗普总统及共和党人日益拒绝承认气候变化的现实——至少在公开场合如此——称其为“骗局”。

盖茨长期以来一直是气候乐观论的倡导者,此前曾因争议性气候言论受到抨击,声称地球“会没事的”,并称植树造林是“彻头彻尾的胡说八道”

气候科学家指出,除非人类能停止产生导致大气升温的化石燃料排放,否则地球将遭遇极端天气及其他变化,其速度将远超人类适应能力。

联合国指出,全球排放量近期已取得进展,预计到2035年将下降约10%。然而,地球已显现诸多灾难性气候变化影响:创纪录的海温催生了强劲的超级飓风,历史性的降雨和洪水事件频发,热浪持续时间更长且强度加剧,岛国因海平面上升而不断丧失领土。

本周的飓风梅丽莎在大西洋海域迅速增强,该海域水温比平均值高出2.5华氏度——据非营利组织气候中心指出,这种气候条件因人为气候变化而变得可能发生的概率高达700倍。

就在四年前,盖茨曾警告气候变化的影响——包括全球气温上升——将导致“本世纪末赤道地区基本无法居住……[进而引发]数亿人口试图逃离这些人口密集区域,其中尤其包括全球最贫困群体”。

“避免气候灾难将成为人类有史以来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他解释道

共有 396 条评论

  1. “这不会真的灭绝人类”这种说法对气候变化的批判力度实在有限。

    • 人类主导的自然选择,堪称巅峰之作!

      • 亿万富翁们热衷气候变化,因为它会杀光我们,让他们独享地球遗产

        • 他们以为谁来维持他们家里的电力供应?
          突然间,推动通用人工智能和人类机器人科幻垃圾的动机似乎变得合理了些…

          • 没错。这始终是他们发展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的终极目标。

        • 但他们可不温顺

        • 没用的。看看IPCC的多份报告就知道了。未来人类人均福祉将远低于本可达到的水平。

          • 他们建造地堡和飞船却不解决问题。等我们死去时,他们要么躲藏要么逃亡——至少会这么尝试

            • 去读科学家亲笔撰写的报告吧。真读过的人就不会陷入众人鼓吹的末日论调。

        • 全世界仅有3000位亿万富翁。

    • 但亿万富翁的贪婪或许会——

      • 若点击阅读备忘录原文(这些引语被断章取义),你会发现盖茨正在讨论其慈善事业的优先事项。

        • 我已列入待读清单,但长达五千字。能否分享关键观点?因为《纽约时报》报道让他看起来完全转变立场了。我怀疑这是为了避免特朗普的怒火,但这让我觉得自己对未来五十年的担忧简直像疯了一样。

          • 这篇备忘录主要阐述了气候问题对贫困国家造成的严重威胁。他还探讨了如何在应对气候变化、防治疾病和促进经济发展之间取得平衡(这些都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他基本认为气候末日论既不符合事实,又适得其反。

            • 气候变化虽不会让地球上的人类彻底消失,却仍将造成难以估量的苦难。身为亿万富翁的他,显然远离了这种痛苦。

            • 这并非他的核心观点。他试图说明的是:气候变化确实会带来巨大苦难,而当前盛行的宿命论观点实则错误且适得其反。

              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将存续,哪怕只是某个山坡庇护处的洞穴部落靠藻类维生。末日论者与否认论者同样将这种结局视为必然,而唯一选择是持续推进减灾行动并变革社会——从受灾最严重的群体开始。

            • 你设想的情景在功能上存在何种差异?这种区分为何重要?我理解他的论点,也明白你在夸大其词,但这种区分似乎正服务于反气候科学的议程。

            • 功能差异在于程度。海平面上升5米与10米存在天壤之别,20年内发生与200年内发生更是截然不同。我认为核心关切并非所有人对气候变化影响持否定态度,而是我们需要在预防、韧性与减缓措施间寻求平衡。

            • 我理解你的观点。只是在你的设想中,你似乎满足于仅有极少数幸存者,而这在我看来本质上等同于灭绝。因此我更关注这种认知差异。

              预防、韧性与缓解措施,始终是科学界对此问题的核心立场——我认为自始至终皆如此。

            • 他主张社会应更专注于减轻实际可行的痛苦缓解措施。例如在热带发展中地区普及空调不应被阻挠。

            • 我好奇他是否认为应将能源投资从贫困人群转向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尽管绿色技术已是成熟可靠的解决方案

            • 我想他应该不认同经济是零和博弈的观点——可惜许多人错误地这么认为。他大概希望这些发展中国家能实现政治制度稳定,从而建立服务民众的基础设施。或者他期待科技能让能源等公共服务摆脱网络依赖且成本降低,使贫困群体即便在政府动荡时也能自主获取服务

            • 若他真盼望政治体制稳定,或许该避免像当今科技寡头那样对特朗普献殷勤

            • 你完全搞错了方向。

              这里,如果阅读量太大让你吃不消,或许你有时间看看这段访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5mkVjVFAoE

            • 你觉得这是为了避免恐慌,还是穷人意识到自己已无所顾忌而选择反击?

            • 也可能是因为他清楚自己的庞大数据中心将加剧气候变化,并加速摧毁那些最先遭受气候灾难性后果的国家民众的生活。

          • 我没读过那篇,但过去常写气候变化相关文章。关于比尔·盖茨的立场,我略知一二。

            盖茨曾追随一位名叫瓦茨拉夫·斯米尔的学者,后者数十年前就洞察到气候变化问题。比尔阅读并推广了斯米尔的所有著作,不过他似乎对斯米尔的观点过于专注。

            后来太阳能、风能和电池价格全线暴跌逾90%。

            二十年前我们虽预见成本会下降,却无法确定降幅。

            因此现在我们转向可再生能源的进程将延迟20-30年,这将引发重大问题。不过情况并未如预期般灾难性——所谓灾难性是指文明可能崩溃的程度。

            比尔终于意识到这一点。

            此外,出生率的急剧下降也起到了缓冲作用。

            我们尚未脱离险境。多数人仍需关注气候变化,但另有一部分人已被气候末日论彻底压垮。气候活动家此刻面临艰难的平衡:一方面需要唤起公众警觉并促其行动;另一方面又需帮助因恐惧而瘫痪的人们摆脱末日论造成的无所作为。

            社会科学研究表明,积极行动能加速变革进程。人们应当保持希望——购买太阳能设备、电动汽车,或迁居步行社区。他们应通过力所能及的行动,推动清洁技术普及与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普及。

            至于那些深陷绝望的人,请知晓:全球正投入巨额科研资源探索数百种从大气和海洋中捕获二氧化碳的技术方案。

          • 简而言之——全球许多地区将在气候变化造成毁灭性影响前就已消失殆尽。

        • 盖茨身为亿万富豪,与爱泼斯坦关系密切,曾与种族主义者有染,而且——他确实是个亿万富豪。

    • “别担心各位,有钱人自会活下来。”

    • 他的意思是自己和其他亿万富翁会在地堡里安然无恙,所以没问题

    • 他的论点本质是:当前世界正经历巨大苦难。盖茨主张我们首要任务是缓解这些苦难,即便代价是全球气温上升0.1°C

      • 那0.1℃将引发难以估量的苦难

        • 这是机会成本问题。而0.1℃导致“难以估量的苦难”纯属无稽之谈。

          • 你说得对,因为自1990年起科学家就不断警示其后果,根本谈不上“难以估量”。

            “1990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首份评估报告已明确指出海平面上升、气温攀升及粮食生产受威胁等问题”

          • 为降低0.1℃而缓解全球苦难本无可厚非,但这永远不会发生。用这0.1℃换来的经济发展只会让富人腰包更鼓,而苦难的穷人不仅会更加贫困,还要为升温付出代价。

          • 至少我们还有那些耗水巨大的AI数据中心

            • 数据中心用水量在经济活动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 他们正在建造一个曼哈顿大小的数据中心,别开玩笑了

            • 好吧?就算真如此,也未必比大型汽车工厂之类消耗更多水资源。

              我查过资料:实际规模约为曼哈顿岛的四分之一,宽度显著窄于该岛,高度也较低(从格林威治村延伸至上曼哈顿附近)。曼哈顿本身面积也不算太大。

            • 这片数据中心区专为AI垃圾服务,占地相当于整个街区,却要100%消耗人类生存必需的水资源。它必然产生排放,而我们换来的究竟是什么?更多AI垃圾和极少数人的暴利?

              太值了!!!!

            • 你大概就是那种觉得百万加仑水量很大的人吧。(这根本不算多。)

      • 合理。

    • 这让我想起彼得·蒂尔被问及人类是否该存续时那副推诿的模样

      • 唉,实在想不出比比尔·盖茨更对立的人物了。盖茨虽有缺陷,却将大部分财富投入了真正的慈善事业。蒂尔却劝其他亿万富翁别搞慈善,说那是浪费钱。

        • 绝非真正意义上的慈善。他的慈善行为只会让他更富。其基金会所有项目都使用他持股的公司,从中获利,而且在多数情况下,这些项目会让慈善“受益者”终身陷入供应商锁定。例如:农民必须使用微软专属设备才能获取关键作物数据(而他此前从美国国际开发署免费获取这些数据);农民被迫使用拜耳公司生产的转基因种子和化肥(他对此公司投资甚巨);又如学生从K-12阶段就被锁定,升入大学或就业后更面临极大转换阻力。

          所有资金最终都流回他手中,甚至更多。某份图表显示,自他创立基金会以来,其回报额已达捐赠额的十倍。

    • 超级富豪的避难所坚不可摧 👍

    • 人类遍布全球。若认为能灭绝全人类,那必是毁灭星球的灾难。即便社会崩溃,总会有幸存者。但绝大多数终将消亡。

    • 战争饥荒也未能终结人类,不过我想比尔·盖茨会同意——他绝不愿亲历这些。

    • 倘若仅剩两人幸存,他们能在地狱般的地球靠蟑螂维生并繁衍后代——天啊,这不就解决了气候变化问题吗!/s

      • 读过盖茨备忘录就会明白,他强调的是现代文明将持续存在。气候变化是亟待解决的重大人道主义与经济问题,但并非生存威胁。

        • 你觉得对那些因此丧生或流离失所的人来说,这难道不是生存威胁吗?

          • 当然是。这正是人道主义问题的本质。

            • 我困惑的是为何要将其定义为非生存威胁(顺带一提,这正是他在2023年的表述)。成千上万物种灭绝,加上行星变化的复杂性与不可逆性,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这些本质上就是生存威胁。若视而不见,无异于自掘坟墓——覆水难收。

              话虽如此——他主张在应对气候变化时应以健康与发展为核心的观点本身并无不妥。我相信我们完全可以做到“边走路边嚼口香糖”。

            • 因为“生存威胁”这个词通常根本不是这个意思。汽车每天都在夺走生命,但若有人宣称汽车是人类的生存威胁,人们理所当然会斥之为蠢话。气候变化也是同样道理。

            • 盖茨确实称其为生存威胁。且看这篇近期气候报告的报道:https://www.thenewlede.org/2025/10/international-climate-change-report/

              遗憾的是,语义上的避难所根本算不上避难所。

            • 你链接的文章里根本没有出现“生存性”这个词。

              别再玩文字游戏了,老老实实面对事实吧。气候变化不会威胁现代文明的延续。

            • "[气候变化]是人类有史以来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人类从未以如此规模、如此速度、如此持久地动员过力量。 但人类也从未遭遇过像气候变化这般关乎存亡的危机。 我对人类在危机中的潜能抱有信心,长远来看我不会押注人类失败。可惜我们已无暇等待长远。我们已在能源领域取得诸多突破,但必须加速推进更多创新,方能避免气候灾难。"——比尔·盖茨,2023

              气候变化无疑对人类文明构成生存威胁。我们仅有一颗星球,而我们正在将其烤焦。

    • 没错,有钱人大概都能躲进豪华地堡活下来。谢了比尔你这蠢货…

    • 幸好原帖说的是“立场软化”而非“发表特别强硬声明”

  2. 近二十年来我持续研读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与作物产量交叉领域的一手文献。

    气候变化不会终结人类——我们像老鼠蟑螂般适应力强。但它 可能 摧毁技术文明。当人类退化为北极圈内几百万狩猎采集者时,芯片工厂、人工智能和微软都将不复存在。

    • 这是所有因素的综合作用。不仅是气候变化,更是气候变化叠加生物多样性丧失与土壤退化。更要紧的是,变化速度已开始超越气候模型的最高预测值——这意味着临界点可能(可能)比预期更糟。

      • 别忘了地缘政治影响:资源战争、气候难民大规模迁徙、贸易与外交关系瓦解。这一切正发生在众多国家拥有足以毁灭世界的武器之际。

        最终可能致命的不只是气候本身,而是我们应对危机时难免自相残杀的无能。

        • 我不至于悲观到预见全人类灭亡;世间仍有太多环境与生态共生的生存角落。

          我深知——因亲历过——极简生活方式:仅凭帐篷、炊具和拾荒所得,亦非不幸。我多么希望现在就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尽管明白自己属于少数派。

          所以这方面——我认为我们能挺过去。文明崩溃未必如想象中灾难性,但代价必然惨重——或许会吞噬当时绝大多数人的性命。

          • 我理解这种想法,我也向往那般生活。但个人更希望这是选择而非强制。抛开个人感受,我认为这种观点极其短视。人类离开这颗星球的机遇仅此一次,若此刻错失,机会将永远消失。支撑我们走到今天的“易获取”资源已被消耗殆尽。固然存在其他资源点,但开采并转化为可用资源需要基础技术支撑。若现在毁灭,虽会有文明残存,但人类将永远无法再踏足星辰。

            • 我们永远无法再抵达星辰。

              这反而是好消息。我们尚未成熟到能维系自身生态系统,幸好不必去破坏其他星球。

            • 所以……全人类就该因0.01%人口的行为而灭绝?

            • “无法抵达星辰”不等于“走向灭绝”。

              距离人类必须离开地球还有几十亿年。我们应当利用这段时光让地球保持宜居状态,并开发切实可行的离境工具——如果这确实可行的话。但相较于维持支撑我们生存的生态系统,此事的优先级要低得多。

            • 朋友,我们的命运早已注定

      • 这正是我常向人们强调的。现有数据足以验证早期气候模型的准确性,而现实观测值往往比“最坏情况”预测更为严峻。我的理论是:90年代至21世纪初,气候科学遭受了猛烈抨击,任何被贴上“危言耸听”标签的人都会被忽视边缘化,这导致该领域倾向于低估影响,只为换取被认真对待的机会。

        • 部分原因确是如此,但更深层在于:随着认知深化,我们愈发理解正反馈循环、生物群系互联等机制。

          90年代我在小学初识气候变化与温室效应时,最大担忧是海平面上升。如今我们却希望那曾是最大的问题。

      • 反馈循环往往枯燥乏味,在重要人物和忙碌人士听来更像胡扯

        就像在和魔术师的孩子或律师的孩子打交道。

        永远没有机会

      • 我认为我们过度聚焦于碳排放

        这无疑是个大问题毋庸置疑,但人类对磷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破坏更易于外行理解,且后果可能极其灾难性。

        这是技术进步助长懒惰与浪费的典型案例——我们用荒谬至极的方式(像白痴般开采磷矿,耗费巨量能源从稀薄空气中捕获氮元素)取代了原本高效的循环机制(通过粪便再利用实现养分循环)。

        生物多样性丧失同样触目惊心。仅在我有生之年,昆虫多样性就已崩溃式衰退。

        最后,水资源短缺将成为一个巨大的问题,其影响将极其直接且显而易见。

        • 我认为我们过于关注碳排放

          碳仍是最具危害性的温室气体,因其稳定性极强。我们几乎无力清除它——尤其当生态与地质碳汇可能从吸收转向释放时(当前形势正指向这种转变)。

          某位受访者曾指出:若生物多样性丧失进入主流认知,必将催生否认主义的反文化浪潮。但目前它尚未如气候变化那样成为主流议题。

          (但我们在此拥有更多可修复的工具;恢复的时间框架比气候变化更令人充满希望。)

          • 当然。

            并非指其问题轻微,只是需要强调我们对氮和磷的自然循环造成的破坏,与对碳循环的破坏同样严重。

            更糟的是,我们常以碳为媒介破坏氮循环——甲烷重整正是第一步。

            至于磷元素,我们开采、利用,却往往任其浪费。要知道,任何未能在环境稀释前回收的磷原子都将永远“消失”(当然万物不灭,但它们终将被富营养化过程“消耗”)

    • 确实,“人类”曾在诸多严酷生态位存续,但文明终将无法延续。

    • 气候变化绝对能终结人类。当森林焚毁、浮游植物死亡,地球大气氧气浓度(O2)很快(几百年内)就会跌破人类生存阈值(21%→18%)。

      相比人类,蟑螂的生理适应力强得离谱。

      • 我认为没有任何科学文献支持几百年内氧气浓度从21%骤降至18%的说法。

        人类在15%氧浓度下仍能相对轻松地生存。

        你描述的情形需要数千年才能发生。

        • 粗略计算森林和浮游植物产生的氧气总量与大气中氧气含量,若无前者补充,后者可能在不到1000年内下降3%。

          而且人类长期无法在15%氧气浓度下生存。短期尚可,长期则绝无可能。

          • 老兄,现在就有数百万人实际生活在15%氧浓度环境中。你在说什么?

            粗略计算森林和浮游植物产生的氧气量与大气中氧气总量后发现:若失去前者,后者可能在不到1000年内下降3%。

            你所谓的“粗略计算”根本毫无科学依据。

            要出现如此剧烈的下降需要数千年甚至数万年时间。

          • 人类长期无法在15%氧浓度下生存。

            海平面15%氧浓度相当于当前3000米海拔的氧分压。

            玻利维亚埃尔阿尔托市海拔4000米,却有约百万居民。

            因此我无法认同“人类无法长期生存于150毫巴氧分压环境”的论点。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l_Alto

          • 你忽略了这种环境下人体氧气消耗量会降低的因素。

        • 人为气候变化唯一可取之处——也是唯一可取之处——在于我们明天就能集体认定其不可接受并选择对抗。

          这类问题终将得到解决。

        • Reddit上根本没有科学文献,只有那些看了太多瑞恩·约翰逊电影的家伙。

      • 人体能在低于18%氧浓度下存活。高海拔地区居民同样适应较低氧浓度环境,甚至有人借助氧气瓶登顶珠峰。

      • 你应该明白,若森林和浮游植物消失,所有依赖它们生存的耗氧生物也将死亡。

        这种情况下氧气浓度几乎不会改变。

      • “可能”才是关键。盖茨承认这种情况不会发生。比起忧虑气候变化,我们有更迫切的事务能减轻人类苦难。地球历史上曾经历过更高二氧化碳浓度的繁荣期。当前我们正处于地球史上最寒冷的时期之一。

    • 我的意思是这终将终结人类。存在反馈循环机制,循环永不停歇——这就是它们的本质。这意味着地球将持续变得愈发不宜居。即便消灭最后一批人类耗时更久,终究会将我们彻底抹除。未来百年内半数物种消亡,即便剩余物种再撑五百年。当地球环境持续恶化、恶化、再恶化…整个物种终将难逃灭顶之灾。

      • 这种说法不正确。除了正反馈循环,还存在负反馈循环。关键在于,地球向太空辐射的能量与温度呈正比关系。这才是主要的平衡力量,在某个临界点上它会压倒正反馈效应。

    • 盖茨这番话别有用心。不,这不会终结人类。但会有多少人受苦死亡?让我猜猜——大概率不会是你这样的富人。

      • 但这是否值得付出实施所有必要变革的代价来“对抗”气候变化?他指出饥饿与疾病才是更严峻的问题。

        任何资源都只能消耗一次。

        简单来说,通过增加能源使用提升全球大部分地区的生活水平,将改善健康状况。这将减少疾病却增加排放。

        两者不可兼得。

      • 他主张优先解决贫困群体因疾病饥荒遭受的苦难。

    • 没错,新冠仅夺走0.1%人口生命,看看人们当时的疯狂反应。

      试想当90%人口面临死亡威胁时,政府与个人将作何反应。

    • 没错。真实预测显示气候变化将造成毁灭性死亡人数。人类将减少数十亿。但地球上仍会存在大量人类。只是景象不会太美好。

    • 问题不在于人类理论上能否在恶劣环境中生存。关键在于存在某个临界点——一旦跨越,全球变暖将加速释放地球内部大量碳元素,而大气层将无法以有效速度吸收或排出这些物质。

      金星距离太阳比水星更远,却比水星更炎热——这正是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罪魁祸首。地壳活动持续不断地向大气中释放更多二氧化碳。

      全球变暖是不可逆的永久现象,其临界点被称为“热失控”。科学家推测,在金星早期较凉爽的时期,其表面曾存在液态水,甚至可能孕育过生命。

      当今世人基本不会因气候变化而灭绝,但若无转机,他们的子孙后代恐难幸免。

      美国始终是气候变化的最大推手。我们拥有削减碳排放的技术实力,却缺乏政治意愿。剧透预警:我们不会这么做。

      橙色希特勒已使此事几成定局。

    • 我们“曾经”是通才。有谁敢在荒野里生存一周试试看…

      • 不,通才依然比比皆是。气候变化不会突然吓死我们,而是缓慢衰败的过程——届时更多人类将学会生存之道。

        况且我们讨论的不是全民生存,而是物种延续。维持物种存续,几千人就足够了。

        • 二十年来我始终以深度持续的方式钻研生存技能,更自幼习猎捕、捕鱼与采集。生存的关键在于当下就掌握技能——这样才能在最容易获取工具的当下就备齐所需。趁现在容易获取时,我正大量种植多年生植物,并尽可能多元化我的生存策略。即便如此,未来仍将艰难。选择这条道路的人少之又少,但这正是为后工业文明时代生活做准备的必要途径。

          • 这一切看似美好,直到你患上需要现代医疗体系治疗的疾病。届时将有无数生命消逝,而幸存者即便掌握生存技能,寿命也必将缩短。

    • 那几百万幸存者将是芯片制造商+微软+人工智能公司的所有者、高管、股东及其亲属…他们正在确保这一切成为现实。

    • 令人毛骨悚然,但我读过威廉·奥弗尔斯的《过度膨胀的伟大》和小威廉·卡顿的《超载》,我知道你说得没错

    • 几百万都算乐观估计了。

    • 太好了,终于有东西能干掉人工智能了

    • 所以…

      你是说这会很糟糕?

      s

    • 我同意这或许不会灭绝人类,但人类将陷入混乱,后代会诅咒我们这代人失职不作为。

      天啊,我们可能最终沦为圣经里的所多玛。那些因邪恶与自私遭“神谴”毁灭的城市。说真的,我不明白信徒为何抵制气候变化。

    • 我们虽是通才,但体型远超鼠蟑。历经灭绝事件存活的物种往往体型微小。诚然智慧能弥补部分劣势,但唯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 狩猎采集者用太阳能Linux笔记本接网!这方案我买账!

      • 真心希望这些笔记本比现有的更耐修!

        • 当部落笔记本耗尽时,便派遣采集者前往亚马逊仓库与写字楼构筑的荒原觅食。

    • 这让我好奇盖茨之流为何突然转变立场。

      我认为亿万富翁们此刻已洞悉即将到来的颠覆性变革,正试图借助当前发展的工具谋求生存与权力布局。

    • 近二十年来我持续研读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与作物产量交叉领域的一手文献。

      我亦如此,当前可靠模型绝非预言“技术文明的终结”。它们预测大规模迁徙与区域性饥荒,但人类社会仍将持续运转。

      你(以及本帖所有参与者)都在毫无根据地夸大末日论调。

    • 要达到那种后果需要多少度升温?我认为现有文献在任何现实升温情境下都无法支持这种灾难性预测。

    • 假设人类并非气候变化的肇因,面对地球温度的轻微变化,我们该采取何种措施减轻负面影响?这才是我们应当探讨的核心问题。

    • 这设定在哪个年代?3025年?

      • 北极的狩猎采集者?或许是2200年代或2300年代。我认为22世纪中叶升温5-6℃完全可能。之后自然反照率和气体释放反馈机制将接管。

    • 说不定反而是好事,如今TikTok已经把人脑腐蚀得够呛

    • 为什么不?融化的永久冻土正开始大量喷发甲烷——这种现象已经初现端倪——我们难道不会因此灭绝吗?

  3. 这话出自那个备好数个豪华地下避难所的人之口。

  4. 没有哪个亿万富翁对社会有益——马斯克这类人简直危害社会,而比尔·盖茨之流则在损害世界的同时维持着良好形象。

    • 全民财富上限设为9.99亿,涵盖特权、头衔、股份、保险资产及所有持有的财产。

      超额部分全部征税。提高政府职位薪资福利,推行竞争性/择优录用机制。

      降低政府雇员上限,提升其整体素质。

      • 我认为2000万对任何人而言都绰绰有余。谁需要私人游艇之类的破玩意儿?

        • 我一直主张2.5亿。若被查出囤积,则降至1.5亿。依此类推直至一无所有。

          不过嘛,我们不妨从较低标准开始。:)

        • 我认为2000万对任何人而言都绰绰有余。我们不需要私人游艇之类的破玩意儿。

          你这是要让所有家庭式游艇制造商破产吗?你对家庭作坊和靠手艺谋生的人有什么意见???

        • 没错,要是他们想要更多,大可以像其他人多年来那样:自己存钱

        • 那些建造、维护和运营这类船只的行业怎么办?私人飞机及其相关产业又该如何?谁来投资有价值的企业推动创新?

      • 要是社会地位的衡量标准是“谁缴纳最多税款/帮助最多人”就好了。

        • 说真的。考虑到他们都带着主角光环般的自恋气质,按理说应该渴望赞美才对。

          资本主义可不是零和博弈,更不是部分准备金制度。当贷款需求上升时,新货币就会通过数字化方式创造出来。

      • 我原则上支持消除亿万富翁,但如何对他们的非流动资产征税?难道要强迫他们抛售股票?

        • 我们普通人非流动资产早就被征税了,那叫房产税。

        • 他们用资产抵押借款,所以确实征税了。显然多数人无法解答所有问题——金融体系既抽象又复杂,还涉及司法管辖权——但我们确实需要集思广益。

        • 没错,何必让他们像龙一样囤积财富?

      • 最高收入者与最低收入者之间保持十倍差距如何?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支持这个方案。

      • 既然超额部分要征税,他们凭什么赚更多?公司要么关门要么分拆。富人照样有钱,只是分配得更均匀罢了。

    • 比尔·盖茨早已制定好末日计划——他打算把真菌酸奶卖给我们所有人

    • 但他承诺捐出99.96%财富已超过15年。此后他的财富几乎翻倍,但那些承诺让他成了英雄。

      (/s)

    • 比尔只是高中毕业,大学读了两年。记得我大二时选修过物理242和微积分216——比尔修的课比这多吗?我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附属实验室做过数据录入和基础编程工作。那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对研究人员(教授、博士及博士生)从事的物理研究一无所知。我从不听信高中毕业生的专业领域建议——尤其当他们从未涉足该领域时。

      • 遗憾的是,亿万富翁即便对事物一无所知,仍掌控着传播渠道。

      • 你完全说对了。若你感兴趣,推荐收听《Citations Needed》播客第228期。他们探讨了“财富本身”如何让媒体对人物奉若神明——即便对方毫无专业资质(盖茨正是如此)。

      • 比尔花重金雇佣智囊团为他提供情报。我相信他获取了所有必要的决策信息,但我质疑他转变气候危机立场背后的动机。他 完全 清楚真相。

        我担心他的言论正受到华盛顿现任政府的左右。若想有所作为,他必须避免激起特朗普政府的幸灾乐祸。

        既然 蒂姆·苹果 能特制独一无二的苹果标志/奖杯,在椭圆形办公室献给特朗普以讨好总统,那么比尔·盖茨为安抚特朗普而淡化气候变化警告的说法也并非没有可能。

    • 这其中有多少是源于他的财富仍与微软股票挂钩(进而关联人工智能,进而关联数据中心——这意味着他现在必须对气候变化的根源视而不见)?

    • 完全正确。关键在于公关策略。翻看旧访谈就能看清盖茨的真面目。

    • 我确信这位“猩猩总统”握有比尔·盖茨与爱泼斯坦的全部黑料…足以让他跪地求饶。

    • 马斯克想让人类繁衍,可他的员工根本没时间和金钱组建家庭。

    • 他根本就在爱泼斯坦名单上

  5. “你们中有些人可能会死,但这是我愿意付出的牺牲。”

    • 必要时我会派遣一波又一波炮灰——我是说难民——乘着破旧不堪的船只出海。这将充满艰辛,但我已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6. 我们为何要听一个退休软件开发者的气候论调?

    他难道重返校园转行了吗?

    没有?

    那为何我们要听信一个既无气候科学背景、又无专业训练的人?他提出的观点与绝大多数专家共识相悖。

    • 我完全赞同,但即便在这个子版块,他的言论竟莫名具有相当分量。

      但既然他是亿万富翁,自然能随心所欲地施加影响,比如强制推行新冠疫苗专利——https://www.wired.com/story/opinion-the-world-loses-under-bill-gates-vaccine-colonialism/

      毕竟人们更愿意听从富有的、在金钱上成功的人,而不是专业领域专家。

    • 更别说人们根本没在听他说话——这段引语完全断章取义。

      他实际的观点相当合理。

    • 因为有钱人无所不知。鼓胀的银行账户让人通晓万物。呃,等等…搞错平行宇宙了。

    • 当年盖茨警示气候变化更严峻时,你也是这般论调吗?

      • 没错。我1998年就开始为绿色和平组织拉票了。

        时代不同了,但我们办公室的座右铭是“看数据说话”。

        加拿大似乎不像其他英语国家那样迷恋名人光环。社交媒体改变了这种状况。

        名人或其他领域的成功者了解自己的行业。但要我听奥普拉谈健康或心理建议?不,我不会。

    • 盖茨退休前是软件开发者,就像我退休前当过披萨外卖员——仅仅因为退休前干过三十年罢了。

      • 我用带脏话的回复解释现状,结果脏话触发自动删帖机制。

        总之重申:你提供的链接是近四年前的内容,其中提及的状况已被评估为远比2022年更糟。

        我们本质上正在自取灭亡,并拖垮地球上绝大多数物种。

        可不知为何,我们竟自诩为智慧生物……

    • “科学就是相信专家的无知。”

      古人皆以为太阳绕地球运转,诸如此类。许多杰出科学家最初也否定爱因斯坦的理论。

      按你的逻辑,比尔·盖茨没有计算机科学学位,那谁还该用他的软件?

      • 这不恰当。爱因斯坦曾是专利局职员,后来才成为物理学巨擘。

        地球日心说模型可追溯至约2300年前。哥白尼之后,日心说遭遇的主要阻力来自天主教会。这意味着科学、观测与测量曾遭到极具权势的团体积极抵制。

        本案中,毫无学位的比尔·盖茨是位极其成功的商人和软件开发者。但他的“新”立场与数据相悖。

        他并非爱因斯坦那样重构时空的天才。

        此人立场已从契合科学转向与科学相悖。

        若他能用数据支撑观点转变尚可理解,但事实并非如此。其新立场似乎基于“感觉”而非科学。

    • 精彩评论。

      他不过是寡头同伙们捧上台的明星寡头,而羊群需要偶像崇拜。这才是人们听信他的唯一原因。

      我读过他的备忘录。他既未提出新观察也未给出新论据。他现在强调的观点——即便现在成立——二十年前同样成立。那么为何突然转变论调?为何偏在此刻提出?别告诉我他最近才发现并理解这些观点。我能想到的唯一解释是:政治投机。

  7. 盖茨正发出从减缓转向适应的信号。换言之,削减排放以阻止气候灾难已是徒劳,我们应优先投入资源缓解人们在灾难中的痛苦。

    • 若不配合减排措施,单纯的适应行动就是浪费资金。两者都重要(且适应措施严重滞后)——但仅靠适应无法抵御指数级变化。

      而他似乎理解疫苗和流行病学,这绝非偶然失误。

      (编辑:哎呀。把“减缓”误写成“适应”,搞反了方向。)

    • 其实读完文章会发现,他承认减排已取得进展,且仍有提升空间:

      “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仍能在大多数地区生存并繁荣发展,”他写道,“排放预测值已呈下降趋势,通过正确的政策和投资,创新将使我们进一步大幅降低排放。”

      盖茨作为个人固然有缺点,但这绝非其过失。

      下次请务必通读全文。

      • 实际上若你读过原文,他所言是我们在减排方面取得进展,且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但事实并非如此。去年我们向大气排放的碳量已创历史新高。最多只能说近十五年碳排放的年增长率较此前几十年有所放缓。

        但真正导致气候变化的是大气中碳的绝对总量,而非其二阶导数。我们需要这个数字下降,现实却是它正以空前速度攀升。

        • 人类终将因此灭绝,但人们会欺骗自己,不惜采取任何手段逃避面对物种灭绝的现实——因为这会提醒他们自身的渺小。我们潜意识里对此恐惧至极,宁愿相信谎言。正因如此,极少有团体敢于坦诚面对气候变化的未来。他们无法诚实面对自己,自然也无法向公众坦诚相告。

          • 或者试想:若非所有人都在否认现实(除了你恰巧认同的少数人),或许人们对现有数据的解读得出了与你截然不同的结论?

            不…绝无可能。

            • 兄弟,这叫反馈循环。好像没人懂“循环”的含义。地球状况会持续恶化。持续。持续。就像循环一样。持续。循环。

              我们活不下去。

            • 稳定系统(如地球气候)中的反馈机制,只会增强或减弱系统对外部强迫的敏感度,不会引发失控现象。

              我们确知地球气候在此意义上是稳定的,因为它曾在更冷更热的气候中经历过,却从未“失控爆炸”。

              这些内容都在IPCC报告里。

            • 我虽非气候科学家,但简单定义系统为稳定的观点是错误的。系统的稳定性取决于特定假设条件。过去的稳定性虽值得关注,但仅能为问题设定边界条件——即满足这些条件时系统才稳定。任何具备大学数学物理知识的人都应明白,我们不可能做出更普遍的结论。

            • 我是一名大气科学家,地球气候在经验上是稳定的。若气候不稳定,早在数亿年前就会出现失控的变暖或变冷现象,就像金星在年轻时期经历的那样。即使考虑到不确定性,我们综合所有反馈机制的最佳估算值后仍可发现,总反馈仍是负反馈(即稳定化作用)。

            • 这是否考虑了人类活动的影响?因为我讨论的不仅是自然行为(我同样认为其稳定),还包括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当前行为(二氧化碳排放等)到未来极可能尝试但结果未知的举措(地球工程等)。

        • 即便假设我们完全不采取行动,当前排放量仍远低于可能达到的峰值。

          更关键的是,升温速率很可能在今年发生逆转。

    • 所有行业都在这么做。随着所有气候中和方案相继破产,他们正全力推动“x年后不再额外升温”的目标。

  8. “尽管气候变化将带来严重后果——尤其对最贫困国家的人们——但不会导致人类灭绝,”这位亿万富翁慈善家在周一晚间发布的备忘录中表示。“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仍能在大多数地区生存并繁荣发展,”他写道,“排放预测值已下调,通过正确政策与投资,创新将使我们大幅降低排放。”

    这听起来不像气候否认论,而是乐观主义。或许是过度乐观,但他并未主张无需采取行动。

  9. 我厌恶那些毫不知情的亿万富翁能如此放大其无根据的观点。谁在乎他怎么想?

    • 因为世界正经历大规模精神错乱,包括集体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我们潜意识里将社会“顶层”人士视为全方位优越的存在。即便口头上否认他们的优越性,行为举止却始终奉若神明。这种心理根深蒂固。这正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他们是施虐者,我们却学会膜拜他们。“他们有钱,肯定做对了什么!!”

      • 我认为这是美国特质…将财富等同于优越。他们并非更优秀,只是在金融市场这场轮盘赌中运气更好罢了。

        • 接着就是内战了……

          但特朗普的垮台会早得多。用特朗普傀儡取代杰罗姆·鲍威尔,美国经济就会崩盘。

        • 这是全球性特征,但在美国尤为突出。之所以全球存在这种现象,是因为若全人类心理成熟,政府概念便无存在必要。我们本应视彼此为平等伙伴而携手合作。若人类实现全球协作,政府便失去存在意义。

    • 我之所以关心,是因为他是可持续能源研究的主要私人资助者。或者说曾经是……

    • 这种说法有点荒谬,你不觉得吗?

      此人可是突破能源公司的创始人。盖茨基金会已投入数十亿美元用于气候变化缓解。他不仅撰写过相关主题的著作,更被公认为该领域的权威专家。数十年来他始终是该领域的行动者,且成效卓著。

      因此他绝非“普通亿万富豪”。他为此事业付出的努力几乎无人能及,至今仍是该领域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他的信念如何塑造其运营机构的行为模式、投资决策,以及他对其他关键利益相关者的潜在影响力,这些都至关重要且值得深入关注。

      作为第一步,我建议大家认真阅读他撰写的文章。据我观察,本讨论串中几乎无人真正读过。文中还包含大量关于气候变化的权威数据。

      • 别忘了你的英雄还乘坐私人飞机四处飞行,并投资化石燃料企业。根据媒体披露的最新美国国税局文件,盖茨基金会信托基金仍在持续投资化石燃料公司。该信托投资组合包含英国石油、西方石油、嘉能可、日本石油开发公司等企业的股票债券,并通过伯克希尔·哈撒韦间接持有相关资产。以下来源https://jacobin.com/2025/02/bill-gates-oil-divestment-climate的信息直接引自该信托基金自身的财务披露文件… 至少部分信息源自该网站https://www.gatesfoundation.org/about/financials

        您指出他部分财富和影响力用于公益事业的观点我们认可。但他也用这些资源做了许多不当之事。例如新冠疫情期间,他曾推动制药公司保留新冠疫苗专利权和知识产权,这将阻碍贫困国家获得可负担的疫苗剂量。

        • 2020年疫情封锁曾暂时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速率。但人类在此期间仍是净排放者,只是让情况恶化的速度稍缓。这就是为何二氧化碳浓度曲线显示持续上升趋势。

          稳定气候意味着将人类温室气体排放量降至近乎零。封锁期间我们离这个目标还差得远呢。

          我是机器人,此操作由系统自动执行。如有疑问或顾虑,请联系本子版管理员

        • 这种论调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你竟将善行与恶行相提并论,暗示它们基本相互抵消!荒谬至极。

          为何难以承认:若一位亿万富翁…

          – 二十年来将所有清醒时间奉献于慈善事业

          – 将家族全部财富捐赠慈善事业,并努力说服其他富豪效仿。

          – 成功拯救数百万弱势群体生命,单论人数便堪称人类史上最成功的利他主义者之一。

          – 在可持续技术领域实现多项突破,涵盖模块化核反应堆至碳捕获技术。

          若仍称其为“普通富豪”便不合常理。你用描述无所作为者的措辞来评价他,仿佛在他耗尽财富拯救数百万弱势群体、推动多项可持续技术突破(从模块化核反应堆到碳捕获技术)之前,他只是在私人岛屿消遣、乘豪华游艇游荡,直到某天突然对可持续议题发表见解。

          或许你认为他该乘坐商业航班而非私人飞机(尽管以他的知名度和出行频率,这显然不现实)。或许你认为他的基金会不该投资煤炭天然气(尽管所有利润都用于慈善事业,比尔本人从未从中获利)。但这些真的足以抹杀他所有成就吗?

          • 我并非将其视为衡量标准,只是指出你的虚伪——你把他描绘成某种气候救世主,而他根本不是。当然,亿万富翁可以乘坐商业航班且不投资化石燃料,前提是他对此抱有真正原则,而非纯粹的自我宣传。你在这篇帖子里的论调,让我想起人们过去谈论马斯克的方式(令人震惊的是至今仍有少数人如此)。顺便提一句,你那位偶像正积极拉拢本国新政府——出席晚宴、输送贿赂,而该政府对气候议题绝非友好。

  10. “604kb对所有人来说应该足够了”

  11. 这话出自1994年宣称“未来十年互联网毫无商业价值”的先生之口。

  12. 不,但这将导致社会崩溃,技术进步将停滞并消失。

    • 届时你或许能在南北极种植马铃薯,但所有文明都将崩溃。说不定几千个“幸运儿”会拖着残躯进入新铁器时代——当然前提是特朗普没在那之前搞垮世界。

  13. “这不会消灭亿万富翁阶层。”

  14. 只需宣称气候变化将导致AGI在实现前崩溃。嘭。一夜之间数万亿资金涌向气候项目哈哈

    • 曾听一位可持续发展教授说:“我们的金融体系和政府比全球大多数生态系统脆弱得多。”

  15. 他根本算不上这方面的权威。句号。

  16. 我的意思是,没错我们能熬过任何灾难…但不代表我们会享受其中

  17. “你们中有些人会死去…”剩下的你们都懂。

  18. 地球:新金星

  19. 若海平面上升,人口迁徙将改变世界格局。我认为这会让上述论断显得愚蠢,但届时BG早已消失,无足轻重。

    • 从海滨度假胜地变成内陆难民营,这可是天壤之别。不过难民营终究还是文明的延续。

      • 言之有理,但必将引发大规模动荡、战争与饥荒。鉴于人类应对当前数千米海拔的反应,我认为不会灭绝,但必将留下深刻印记。

  20. 这家伙刚买下数英里农田,就突然要求更多营销自由。我们看穿你了。

  21. 向橙色国王献媚……即便他握有你与爱泼斯坦的丑闻把柄。

  22. 多么奇怪的文章。表面看我并不完全反对结论(最大不满是其对全球项目资金缩减的消极态度)。

    但偏偏在这个时间点转向,让整件事都透着蹊跷。迎合气候变化否认论调,导致我在/r/conservative看到关于这篇文章的帖子比本站其他地方都多——若你最终目标是拯救生命,这简直愚不可及。如今人工智能正将能源网推向极限,他却说不再担心能源消耗上升?在特朗普正全力推动逆向发展的当下,他却歌颂我们当前的发展轨迹。

    若四年前我们在BBB法案优先事项辩论时听到此言,我或许更易接受。但如今听来,他要么在优先考虑自身私利,要么屈从于特朗普的压力,抑或两者兼而有之。

    • 你可以在各种Reddit论坛测试人们对不同观点的反应。比较“天啊,数百万人将死去”与“噗,至少数十亿人能幸存重建”这两种说法。仔细思考哪种预测更乐观或更悲观。

      或许更好的做法是尝试计算你 真正相信 可能发生的事件。接着用乐观口吻描述比预期糟糕几个标准差的情形,再用悲观语气谈论比预期好几个标准差的状况。你会发现多数Reddit论坛里,人们只对你的语气作出回应,投票倾向也往往如此。

  23. 就是那位最近感谢特朗普“非凡领导力”的比尔·盖茨。酷酷的。没问题。/s

    • 有人或许以为,既然有边缘群体坚信他试图向他们植入微芯片,又有另一群(部分重叠的)边缘群体确信爱泼斯坦曾将他设为速拨联系人,他大可安静地盘点自己庞大的农业资产——毕竟今年冬天若非更多公民因抗议或偷窃食物入狱,这些农场根本缺人手。

  24. 换言之,这场灾难将波及所有非亿万富翁。

    谢了,比尔。

  25. “排放预测值已下降,通过正确政策与投资,创新将使我们大幅降低排放。”

    在“正确政策”即将实施的此刻抱有乐观,真是愚蠢至极的历史节点。

  26. 这简直是狡辩。我敢打赌他心里盘算着疾病或另一场灾难来终结人类。

  27. 看吧……亿万富翁们仍在向美国政治右翼卑躬屈膝。

  28. 完全可能。

  29. 没错比尔,绝对会发生。不过至少你会在死前带着一大堆没花完的钱走人——除非你打算再活50年。

  30. 有人要上黑名单了…

    • 哦比尔·盖茨早就上黑名单了。难得见他承认自己是骗子

  31. 噗当然没人这么想。但生活确实可能变得极其凄惨

    说实话真庆幸自己没孩子

  32. 比尔·盖茨软化气候变化立场,称其“不会导致人类灭亡”

    它绝对会终结我们的高科技文明。为了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这事越早发生越好。

  33. 是啊,就像子弹可能不会杀死我,但会让我痛苦不堪甚至瘫痪。

    恕我谢绝中弹,谢谢。

  34. 他指的是“白人”种族的灭亡。

  35. 即便我们侥幸避免自我毁灭,一个因人类活动而濒临死亡的世界,还值得我们竭力生存吗?

  36. 不,比尔,当海洋酸化达到峰值引发大规模鱼类死亡时,根本不会有顾客了。

  37. 自从听到他说 “感谢特朗普总统的领导” ,他就彻底丧失了可信度。比尔的15分钟出名时间早就结束了。

  38. 没错,只要亿万富翁买得起游艇和核掩体,人类就能继续生存。

  39. “你们中有些人可能会死,但这是我愿意付出的代价!”

  40. 妈,给我拿埃普斯坦名单来。

  41. 比尔·盖茨软化家暴立场,称其“不如谋杀严重”

  42. 他不是立场软化,而是彻底放弃气候行动

  43. 他只想为自己鼓吹人工智能的立场正名,这将导致难以置信的碳排放。

  44. 来,喝这个。它本身不会致命…

  45. 谢了比尔。你坐“恋童癖一号”航班感觉如何?

  46. “你们中有些人可能会死,但这是我愿意付出的牺牲”

  47. 地堡里的男人在发表言论

  48. 他当然会收回气候立场。毕竟人工智能已成为气候变化的新推手,遏制气候变化会损害他的利润——AI消耗的能源和资源令人咋舌,他可不想引人注目。

  49. 人口终将崩跌至可持续水平。我估计最多维持在5亿左右。

    • 生态学中这现象称为环境承载力。所有模拟实验都表明:人口必先超载,方能趋于平衡。

      对我们世界而言是个好消息:人口增长已自然显著放缓。仅因出生率下降,我们很可能很快达到峰值并自然减少。再加上生活方式因素导致的超额死亡(我们看到因心脏病导致的寿命缩短)。若我们深思熟虑并携手合作,就能在没有战争与饥荒的情况下顺势而为。

    • 哈哈 65亿人死亡的世界听起来可真够难熬的

    • 这生存人数仍相当可观。5亿人口足以维持科技进步,更能保存集体智慧。

      接受5亿这个数字,就意味着既可能通过保护自然资源让6亿人存活,也可能通过进一步破坏地球将存活人数降至4亿。潜在生存人数的三分之一(6亿与4亿之差)可能取决于政策决策——而这些决策本可轻易实施。

  50. 他脑子里也有虫子🪱

  51. 有趣。刚读到一篇讨论比尔·盖茨能否拯救人类的帖子…

  52. 这不就是现实嘛哈哈,它会夺走数百万生命,造成无法估量的经济和人道主义损失,但人类终将存活

  53. 你就是个电脑宅,我才不在乎你对气候问题的看法,尤其当你还在滥用科技的时候。

  54. 从未信任过比尔,将来也不会。

  55. 胡扯

  56. 不是他完蛋,而是绝大多数人类完蛋。富人们正琢磨着如何让AI和机器人在消灭95%人口后继续生存发展

  57. 哦好,软件版权混蛋也有意见了。

  58. 重点不在这儿?从来就不是重点

  59. 人工智能会先干掉我们!

  60. 比尔·盖茨在最严重影响发生前早就死透了。

  61. 不过他的防空洞倒是建好了吧。

  62. 那个蓝屏专家——就算你从DOS系统重启他照样领薪水——说“放松点”。

  63. 是啊,看看人类在威尔斯的《时间机器》里遭遇灾难后活得有多滋润。地下种族是奉行种姓制度的食人族,地上种族则是低科技的猎物。听着真像值得奋斗的目标。

  64. 说实话。

  65. FBG

  66. 我们凭什么要听一个大屠杀犯的意见?

  67. 他打的是我们先用其他方式自取灭亡的赌注。

  68. 若海平面出现剧烈上升(比如大量冰架突然崩塌),文明将无力应对。因为几乎所有主要城市都会同时开始淹没,而我们必须燃烧大量化石燃料(修建堤坝/水坝等)来阻止上升,这反而会加剧问题本身。再加上潜在的农作物减产和超级风暴,文明可能迅速崩溃——其脆弱程度远超多数人想象。

  69. 他根本不在乎气候变化。亿万富翁哪有在乎的哈哈,越有钱就越想不惜代价囤积财富

  70. 我认为他正目睹气候运动被利用恐慌情绪打压。

    但多年来,众多顶尖气候学家和科学家出于相同原因,刻意淡化了他们认定的危机程度。

  71. 仍在等待爱泼斯坦档案

  72. 公开爱泼斯坦档案!

  73. 记得在《难以忽视的真相》里,阿尔·戈尔说过:未来世代会质问我们为何错失良机却无所作为?

    那已是近二十年前,当时采取行动远比现在容易得多。

    若政治生态能说明问题,那正是因为做正确的事太艰难,而我们无力应对挑战。

    肯尼迪曾说“我们计划登月…不是因为容易,而是因为困难”,时代已然变迁。

  74. 这是个错误,比尔。消除贫困与疾病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停止将贫困地区烤成不宜居之地。另一途径是遏制热带疾病的扩散范围。再如,阻止全球变暖对农作物的毁灭性打击。诸如此类。

  75. 谁付钱让他说这话的

  76. 不过是平民阶层的灭亡罢了

  77. 若放任不管,终将成真

  78. 人类能熬过任何灾难,但定会为之相互残杀。

  79. 《雪国列车》本不该成为人们向往的目标。

  80. 特朗普的论调让他搬进了更大的房子。

  81. 别抬头看!

  82. 有人给我下了最后通牒,现在这是我的叙述
    有人威胁我,但我这是主动说
    我用钱收买人心,现在却被逼入绝境
    选一个吧

  83. 我猜是那个橙色混蛋逼他说这话的?太可笑了。

  84. 哈哈,此刻对他而言,这根本无关紧要。

  85. 这从来不是关于人类灭绝的问题。我们并非试图拯救物种。人类作为物种从未面临危机。我们试图拯救的是 我们的文明 !而文明正处于危急关头。

    他居然觉得有必要提这点让我很意外。至少前半句如此。如果没强调后半句的话,他本该重点强调的。

  86. 我们为何还要听这个恋童癖的废话?

  87. 24小时前这里所有人还崇拜他呢😂

  88. 比尔·盖茨就是个小丑。

  89. 伙计们认清现实吧,他说得对。气候变化不会灭绝人类,但绝对会让生活艰难。

  90. 辍学生也有发言权?

  91. 因为你建了防空洞对吧?

  92. 真好啊,一个在IT行业混一辈子的人居然对气候变化有话要说。

  93. 哥们儿活不到亲眼见证那天的,现在才意识到吧。

  94. 谁收买他的?

  95. 你是说又一个不是气候学家的寡头,靠着破坏生物圈让数十亿人受苦牟利,却宣称气候变化不存在?真令人震惊。地球第六次大灭绝,所有野生生物将被消灭……但寡头们会在他们的地堡里幸存下来——如果还能称他们为人。

  96. 谢天谢地,终究只有我们才重要。管他那几十亿物种呢?不过是装饰品罢了,反正能用人工动物替代/s

  97. 就像沉船前夕——用美酒音乐安抚众人避免恐慌,直到救生艇全部撤离才承认灾难降临。

  98. 他从未承诺过。熟悉克莱尔科学的人都知道,这只会摧毁经济。

  99. 该死,太糟糕了。

  100. 这些富豪根本不在乎。他们只贪图更多财富,为此不惜出卖一切。

    人类或许能幸存,但何必让自己陷入这种境地?亿万富翁们早会乘太空船逃离地球。

  101. 比尔·盖茨就是个混蛋,根本不在乎我们这些底层劳动者。亿万富翁里没有好人。

  102. 他买护膝了吗?

  103. 说真的。科学界从未有过这种说法。但温室地球效应会很糟糕https://www.livescience.com/oldest-climate-record-ever-cenozoic-era.html

  104. 这在说服人们减少排放时帮了大忙,谢谢比尔

  105. 他不可能在向政府献媚——毕竟当局正以各种理由扣押艾普斯坦岛档案🤔

  106. 气候变化终结了玛雅与吴哥窟文明。人类幸存下来,文明却分崩离析。

  107. 这就是特朗普效应。他已让全世界士气崩溃。盖茨显然是最新受害者。感谢乔·拜登用历史性失误——以为自己还能再选——将白宫钥匙拱手交给终结者特朗普。临阵变卦硬塞个败将给我们吞下

  108. 他难道忘了飓风梅丽莎?

    2025飓风季:5级飓风5场,4级1场,1级1场。

  109. 这源于人工智能对环境的破坏。他们仍想继续搞砸世界。

  110. 笑死,慈善家不过是骗子的新名号

  111. 这就是立场反复的典型——当旧立场可能损害其利润时。

  112. 别相信亿万富翁对气候变化的说辞。净零排放意味着他们要亏钱。我敢保证他们更在乎钱财而非人类。

  113. 这已导致其他多个物种灭绝。

  114. “…不会导致人类灭绝…毕竟我们还有微软呢。”

  115. 他已不再投资实验室培育肉类。现在大概转投石油天然气了。

  116. *绝非聪明之辈

  117. 我向来欣赏比尔·盖茨在全球健康慈善领域的贡献。

    但亿万富翁宣称富人将安然无恙?若他真心关切全球健康,就该高声疾呼现状绝非安好。

  118. 是的,我们正加紧自取灭亡,比气候变化摧毁我们还要快

  119. “请别挤爆我的防空洞”——比尔·盖茨

  120. 问问任何从事可持续发展工作足够久的人,他们都会说类似的话。这是我们延续希望的动力。这也是为何你总能看到那些深知未来危机却仍生育子女的可持续发展专家——他们拥有数十年的经验。

    对可持续发展从业者而言,我们看见的是未来之后的未来(如同二战肆虐时预见欧洲重建的人们)。我们渴望为后世构筑更公平可持续的世界——后资本主义时代、后企业时代、后民主时代(至少是现行民主形态的终结)。攻读环境可持续发展硕士期间,我曾专门修读课程,探讨如何和平过渡至后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种族主义/极端主义的世界。我们正积极推动这些“重大系统变革”。

    至于比尔,我猜他受某些认知偏见影响,对此有不同解读。他可能想重建体系来保护自己和亿万富豪阶层。但纵观历史,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王朝终将倾覆,君主终被废黜,财富不平等终将被暴力手段消弭。

  121. 不,富人会生存下来。他们安然无恙。受苦的是穷人。

  122. 译文:我们将见证大规模人类死亡,但最受重创的将是贫困和炎热的国家。

  123. 译文:我的地堡已准备就绪,部分人类将得以存活。

  124. 恕我直言,但富人们似乎预知重大变故将至,正争相筹备应对措施,这让人感觉“一切准备就绪”。
    我偶尔会过度解读,所以谁知道呢。不过这感觉像是又一道封印被打破了。

  125. 真好奇他们手里握着什么把柄

  126. 我不太相信盖茨声称转向抗击疾病与饥饿而非应对气候变化的理由。盖茨或许已看到墙上的字。
    我认为此刻对抗气候变化已无济于事。特朗普把气候变化防治当成“民主党”的专利,他定要确保其失败。气候防治力度越大,特朗普就越会加速气候恶化,防治方注定败北。必要时他会把刚开采的石油立刻烧掉。他绝不会让民主党得逞,而他的基本盘痴迷于“打压自由派”,只会为他喝彩。
    既然无法阻止问题发生,我们只能竭尽所能缓解症状带来的痛苦。

  127. 简而言之:特朗普之流会比气候变化更早杀死我们。

  128. 技术变革恰恰能扭转局面,毕竟人工智能需要消耗海量能源。

  129. 身为亿万富翁却任由身家更少的富豪欺压,这算什么亿万富翁?

  130. 正遭受勒索,因社交媒体传闻他出现在爱泼斯坦名单上

  131. 他不得不发表那份声明以获得环保署批准建造环保电厂。典型的特朗普式利益交换。

  132. 比尔·盖茨说什么,我都能肯定地告诉自己:他说的反面才更接近真相。

  133. 因为人工智能数据中心需要尽可能多的能源,科技巨头们现在唱起了另一种调子。

    烧点煤吧,搞点水力压裂吧,只要能为数据中心获取廉价能源,什么手段都行。

    真是大开眼界。比尔·盖茨,这位卓越的慈善家。

  134. 气候变化问题解决啦!恭喜各位。现在气候科技领域无需再投资了

  135. 当然,他们会活下来,这样我们消失后他们就能重新繁衍人类了

  136. “盖茨敦促各国领导人减少对排放目标的关注,而应更多关注人类福祉的切实改善——这呼应了他同时领导盖茨基金会和突破能源公司的双重身份。”

    https://www.axios.com/2025/10/30/bill-gates-climate-change-warning

    恕我怀疑,这听起来像是比尔·盖茨意识到自己并非永生,因此需要在离开尘世前专注于能被记录(并归功于他)的切实成就。直接挽救X条因疾病和营养不良而濒危的生命,远比避免地表温度上升0.0Y度更具实效。

    不过,作为乞丐阶层的一员,我承认用微软许可证费用换来的社会公益终究是件好事。

  137. 当然他在改变立场。他不想被指控犯下本应承担的反人类罪行。比尔·盖茨是个可恶的人。

  138. [已删除]

  139. 听科学的话,别听某个快死的人

  140. 他不是也在爱泼斯坦名单上吗?

  141. 他心知肚明,自己“慈善机构”投资的企业现在靠运送食物和疫苗能赚更多钱。不过印度除外——他的慈善机构已被禁止在印度开展任何疫苗项目,因为上次他搞疫苗时引发了小儿麻痹症疫情。

  142. 亿万富翁该关进动物园。

  143. 比尔的意思是,躲进地堡的亿万富翁们都能免疫气候变化。所以没错,从技术上讲人类不会灭绝——只是数十亿人会消失。

  144. 没人说过气候变化会终结人类,只是可能让数十亿人丧生。

  145. 谁在乎他怎么想!!!

  146. 亿万富翁身份该被立法禁止

  147. 这家伙开始乖乖听话了…可不想得罪其他权力狂人,冒着打破权力平衡的风险。什么爱泼斯坦档案?

  148. 看来特朗普政府要开始用爱泼斯坦名单胁迫人说他们想听的话了。

  149. 人类作为物种的生存从来不是首要关切,至少过去几个世纪如此。真正面临风险的是那个恰巧在推动气候变化的经济模式。

  150. 没错,应该留几百万奴隶供富有的机器人主人差遣。

  151. 99岁亿万富豪爱泼斯坦宣称不必担忧气候变化。

  152. 哦,他相信气候变化,但不愿为此冒金钱损失的风险。

  153. 或许他只需停止喷洒化学尾迹就行了!

  154. 若一月份70华氏度的天气是必须付出的代价,请原谅我继续开那辆老庞蒂克(轻笑)

  155. 红迪网看热闹去吧。

  156. 简直像有人握有黑料文件逼他改口。🤔

  157. 评论区彻底乱套了

  158. 这情况不妙。或许有人在施压比尔·盖茨(就像对待特朗普那样)

  159. 他不是在爱泼斯坦档案里吗???

  160. 有人告诉他必须抛弃私人飞机和游艇,开始过普通人的生活。他的回应是:“去他妈的,让世界去见鬼吧!”

  161. 操纵市场能赚大钱。

  162. 没错,会实现的。

  163. 定义“灭亡”吧,比尔。

    这将导致众多物种灭绝,不断削弱地球的美丽与灵魂。生活在毫无多样性的半死星球上,本质上等同于人类的灭亡。

    比尔·盖茨疯了。对他而言,人类躺在类似《黑客帝国》的棺材里仍是不错的选择。

  164. 问题在于:

    “科学家批评比尔·盖茨气候备忘录中的'稻草人论证'”,而比尔盖茨绝非愚人,若他真提出此类谬论,则应为此负责。

    何谓稻草人论证?即此:

    专家指出,科技巨头以“虚假二元论”为依据,主张减少减排力度而增加对贫困地区的援助

    上周发布的这份17页长文主张进行“战略转向”:放弃削减排放的焦点,转向消除贫困与苦难。

    没错,正是基于这种稻草人逻辑的战略转向,才招致他理应承受的批评——而评论者炮制的更多稻草人论点也无法为其辩护。

    此外他已改口澄清:“盖茨在周一晚间接受Axios采访时表示,特朗普的推文是对备忘录的'严重误读',并称自己正增加对气候与健康的资金投入。”

    “在资源极为有限的世界里,这本质上是一场数字博弈,”盖茨表示。

    伯克利地球研究所研究科学家泽克·豪斯法瑟指出,减排资金的筹措不必以牺牲消除饥饿或贫困的援助为代价。

    “我与盖茨存在根本分歧的观点在于:他认为削减气候资金就能突然为其他项目腾出大量资金,”他在周二新闻发布会上向记者表示,“我们并不生活在零和博弈的世界里。”

    因此,提高贫困地区光伏等技术的应用率,既能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又能降低排放。

    此外,诚然我们身处“资源极度有限的世界进行数字博弈”,但发达国家在国内减排的潜力远未触及极限——尤其采用高性价比方式时。部署光伏和风电甚至无需额外支出,因为替代发电厂本就是既定需求。这并未消耗任何额外资金,毕竟新建发电厂本就是必要之举。

    盖茨提出的虚假二分法根本站不住脚。他刻意将其他决策者描绘成错误认定人类面临灭绝危机的形象,这种贬损性论调正是为了迎合特朗普之流的受众。

  165. 真想听听这位老家伙怎么说——毕竟他活不到亲眼见证全部后果的时候

  166. 他这么说只是为了让募资更容易

    要是坚持“我们完蛋了”的论调,谁都不愿掏钱

  167. 唐纳德到底拿他什么把柄?科技CEO们刚在白宫吃完晚宴,比尔就突然改口了?🤔

  168. 靠,我们需要全面罢工,亿万富翁该滚蛋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链接收藏


京ICP备12002735号